从的商业应用和市场化来看,经过30多年的发展,3D打印行业已经形成一条比较完成的产业链。包括上游的制造3D打印设备所需的零部件、打印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原材料、设计和逆向工程所需要的软硬件;中游的3D打印设备及服务;以及下游的航空航天、汽车、医疗、教育等下游应用领域。
事实上,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还是中国市场内,3D打印的行业规模都呈现快速增长。据咨询机构WohlersAssociates统计,2013年全球3D打印行业总产值为30.3亿美元,2018年达到了96.8亿美元,5年间的复合增速达26.1%,该机构同时预测,从2019年-2024年间,全球3D打印行业仍将保持着年均24%左右的复合增速。
相比全球平均水平,中国3D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更高,2013年国内3D打印产业规模仅3.2亿美元,2018年规模达23.6亿美元,5年的复合增速达49.1%。预计2023年,中国3D打印行业总收入将超过100亿美元。
显然,3D打印已逐渐从导入期步入成长期,而疫情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。3D打印的不受空间的制约,能够缩短供应链流程,生产效率更高,并且制造门槛也更低为摆脱供应链提供了可行方案。于是,受海外医疗防护物资紧缺影响,利用3D打印设备制作出的口罩、医用面罩、护目镜等一时间成了“救场奇兵”。
其中,中国消费级3D打印机制造商创想三维,既是这一波3D打印风潮中的获益者,同时也是国内3D打印行业的主要参与力量。创想三维3月出货量达5万多台,4月初接到订单近16万台,4月销售额2.2亿元。此外,闪铸、爱用科技、光华伟业、潮阔电子等出口型3D企业也反馈了更多积极消息。
事实上,许多技术创新站在取得突破的门槛上,但其中却少有几项技术有望逆转生产率增长的下降。但3D打印不同——它从设计上就是一种有助于提高生产率的工具。如果将3D打印和机器人结合起来,它的影响将会更大。机器人在3D空间中非常灵活,而3D打印机可以构建复杂的东西。将这两者结合起来,没有理由不能从零开始构建任何结构。
过去四十年里,中国制造业经历了由复苏向崛起的快速发展,总量规模不断扩大,产业结构转型加快,综合头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。在制造业飞速发展至工业4.0智能制造的今天,智能制造最大的挑战,也从数量过渡到了质量。大规模定制、开放式创新与智能化工厂,这些变化也将是3D打印智能制造最直接的体现。
3D打印技术承载了人们对未来制造模式的想像,是数字时代人类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所孕育出来的新技术,3D打印技术赋予了人类对未来的巨大想象。在未来,传统制造的物理限制和空间限制将不再那么重要,设计、生产将更加扁平化、更加开放。
南京齐拓智能主营3D的议案与业务。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